搜索
首页 现代故事

父女情缘

发布时间: 2012-07-03 15:27:43
简介:
正文

人间闲侃,并非天方夜谭:寻寻觅觅父女相认,团圆之前亲子鉴定;相逢何必曾相识 ,不是父女胜父女!35岁的孔连娣从小被父母遗弃,但自懂事以来,她从未放弃过对生身父母的寻找。无独有偶,同在德清县城的吴阿祥,35年前因生活所迫,将刚出生的小女送人。多年来,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思念着女儿。30多年后,他们的寻亲故事,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……。
 

中秋刚过,孔连娣开了半年的水果摊总算盘出去了。“我要歇一歇了。”看上去,她确实有些疲惫。其实,熟识孔连娣的人更清楚,除了身体的劳累,她有一桩心事,几十年来魂牵梦萦。因为一次寻亲求助,她对亲情有了更深的渴望,同时,也让她的心头多了一份牵挂。

养母奶水将她喂养大

今年上半年,孔连娣一家四口从德清乡下搬到乾元镇上,在医院西路摆了个水果摊,做起了小本生意。平静的生活之外,孔连娣常常一个人想着自己的故事。

连娣从小就被父母遗弃。养父叫孔宝根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宝根的两个儿子不幸先后夭折。宝根的父亲阿毛当时在镇上做篾匠。一天,他听说城关有个摆馄饨摊的老太婆收留了一个弃婴,想送人。第二天一早,阿毛和宝根赶到城关,从老太婆手里抱来了女婴。

生身父母没有忘记留下孩子的出生时辰:一九七二年农历十一月廿二。女婴随身还有一件小花毛衫。

宝根给女婴取名连娣。连娣被抱进门时,宝根老婆还有奶水,她是吃着养母的奶水长大的。连娣长到8岁,小伙伴吵架时会挖苦她说:“你是抱来的。”为此,她常常哭着跑回家去问父亲。

至今连娣还记得,她14岁那年,曾跟着爷爷在镇上遇到摆馄饨摊的老太,爷爷拉着连娣笑着上前招呼:“喏,这就是你当年抱给我的孙女。”这句话,孔连娣刻骨铭心。

孔连娣18岁那年,曾偷偷跑到城关,想找老太问问身世。但此时街道大变样了,哪里还找得到那个馄饨摊老太。再后来,爷爷也去世了,连娣寻亲的线索至此搁浅。

连娣结婚生子后,不时想到生身父母,思亲之情与日俱增。她四处托人打听消息,但没有一丝线索。

去年父亲节,连娣找到省里一家电视台,有关她的一则寻亲故事播出了:“我从小被父母送养,一直想与他们相认。这么多年来,寻亲未果。但我不想放弃。我理解,亲生父母当时一定有苦衷,我对他们没有丝毫的责怪,只希望一家人能团圆,我也有机会为他们尽孝。”

阿祥当年曾送走小女

节目播出的当晚,德清钟管镇东千村吴阿祥的家里热闹非凡。“阿祥,快来看,电视里这个人长得介像你的女儿。”听到邻居的叫声,阿祥急忙跑进屋里,看到电视里的孔连娣,顿时泪水涟涟。

原来,1972年,阿祥老婆生下一个女儿。这个贫寒之家已有两儿一女。连续几晚,阿祥辗转反侧,“与其让她饿死,不如把她送掉,好歹也有一条生路。”

几天后,阿祥在孩子的襁褓中塞进一张红纸,写上孩子的出生时辰,一咬牙,将女儿抱给了邻居,让他去送人。邻居没找到收养人,就把孩子放在了德清县人民医院的座椅上。

时光流逝。阿祥家里渐渐宽裕起来。两个儿子做生意赚了钱,阿祥也过上了好日子。当年生计艰辛疲于奔命,阿祥纵有思念之心,也无找寻之力。现在生活好了,人也老了,愧疚之余,阿祥决心要找女儿。现在眼前掉下了“心头肉”,老人不禁老泪纵横。

电视画面稍纵即逝,但连娣的脸却深深记在了老人心头,因为她长得跟他的儿子、女儿太像了。

阿祥的儿女十分同意父亲认女的意见,毕竟,手足情深,兄弟姐妹团圆是一家人一直以来的企盼。阿祥的大儿子通过电视台,拨通了连娣的电话: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你,你的年龄和长相都和我们要找的妹妹相仿。我爸爸很想见见你,我们能不能当面谈谈。

团圆前先做亲子鉴定

接到电话后,连娣呆了很长时间:“真的找到了?”她一时回不过神来。

搁下电话,连娣赶紧把好消息告诉养母,老人家说:“去见见吧,要是真的,那就好了。”连娣听罢,拉上一位小姐妹,心急火燎直奔吴阿祥的家。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女。

连娣身形富态,一张浑圆的脸盘让阿祥一家人直呼“太像了”。何止脸盘子像,连娣伸出手和阿祥大儿子一比,两双手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

连娣从包里拿出一件小花毛衫。阿祥看着哽咽了:“我记起来了,当年穿的就是小花毛衫。”此刻,在老人的心里,这个连娣就是他送走的小女儿。

“人证物证”齐全,父亲的一席话让儿女们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小妹。但连娣的出生月份,与阿祥的小女儿有出入,这让阿祥大儿子心生疑虑。寻亲不比寻物,得有科学依据。“大哥”对“妹妹”说,既然是认亲,我们还是做个亲子鉴定吧,这样可打消疑虑,尽早团圆。

连娣真的是阿祥的亲身女儿吗?亲子鉴定结果出来后,双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?

孔连娣寻亲的事在电视上播出后,被正在寻找女儿的吴阿祥闻悉。两人见面时发现,无论是长相还是当时婴儿襁褓中留下的小花毛衫,“证据”都很吻合。思女心切的吴阿祥初步认定,连娣就是自己的女儿。团圆之前,双方去做了亲子鉴定。

虽说连娣那天去吴阿祥家时走得急,但她没有忘记带上父母遗弃她时留下的东西―――小花毛衫和一张红纸条。认亲那天,双方都沉浸在欢乐中。但在这个节骨眼上,阿祥的大儿子拿着红纸条却一阵疑虑:“妹妹是五月初六生的,可这张红纸上的出生时辰却是十一月廿二,这是怎么回事?”

“出生时辰好像对不牢。”大儿子提醒父亲说。

“会不会当时写错哉?”阿祥尽量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。

“我想顶好你们俩去做一个亲子鉴定,好打消这个疑虑。”

在征得了孔连娣的同意后,一家人也说服了父亲。阿祥家还支付了所有的鉴定费用。

忐忑不安等结果

几天后,大儿子陪着父亲和孔连娣一同来到杭州,在市一医院做了亲子鉴定。医生说,鉴定报告得一个月以后才能拿。

这一个月,对孔连娣和吴阿祥来说,简直是一种折磨。

开始几天,她尽量把事情往好处想,想着结果出来后,她要以德报怨,用女儿的孝心来补偿对父亲的爱。但想完了好的一面,她又会忽然紧张起来,她害怕这份悬在半空中的亲情会离她而去。特别是在晚上,有时她从梦中惊醒过来,一个人呆呆地看着天花板,不断问自己,万一结果出来,事与愿违,自己又该如何面对?

连娣后来终于想明白了,要是结果真的不尽如人意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她很希望能和阿祥一家像亲人那样相处。接下来的几天,她做好了心理准备。

阿祥一家人此时也是思绪万千。骨肉分离,凉透了心。这么多年来,老人家对女儿的愧疚,兄妹三人对小妹的牵挂,这样的情感在阿祥家始终挥之不去。自从到杭州做了亲子鉴定,他们之间就很少谈论这个话题,生怕说漏了嘴。儿女们为父亲打气:就是没有血缘关系,这个小妹我们也认了。

这一个月,儿子看见父亲最多的,是他每天焦灼的脚步。

阿祥和连娣,一天天地数着日子,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结果―――他们就是父亲和女儿。

有情无缘好沮丧

一个月后的一天,连娣早早去了厂里上班,一刻不停地忙碌着,她想用干活来缓解焦虑。

这一天,是亲子鉴定结果出来的日子,连娣在等待消息。

当天中午,连娣的手机响了,是阿祥的家人打来的。“我一接到电话,听到那头的声音,就知道事情不是想像中顺心的结果,他们说,鉴定报告证明我和吴阿祥不是父女。”当时,连娣的心一下凉了,但她还是不能说服自己这是真的。

急急地扒了几口饭,连娣赶忙打车直奔吴阿祥的家。她要亲眼看一看那个鉴定结果。

那份报告放在茶几上,比对数据一组一组地写在上面,连娣看不懂,但最后的结果写得清清楚楚,两人确实没有血缘关系。这个结果对连娣来说,实在残忍,她差点掉下眼泪。好在阿祥的家人在一旁相劝,大家互相安慰着说,虽然不是真父女,但却胜似父女。

希望越大,失望也就越大。连娣知道结果后的好几天,依旧惋惜万分。但她很快从沮丧中走了出来。此时的她,想得更多的是吴阿祥。“我知道,吴大伯从电视上看到我时就很笃定,他一直认为我就是他的女儿,现在结果是这个样子,他一定比我还难过。”

接下来的几天,阿祥多了许多白发。他始终想不通,为什么寻亲这条路,会是如此艰难。这样像的一个“女儿”怎么就偏偏不是自己的。

孔连娣和吴阿祥的亲缘,随着这一纸鉴定戛然而止。

寻亲路上有缘人

连娣和阿祥虽成不了父女,两人却因为这次寻亲,延续了另一种缘分―――同样的骨肉分离,让他俩的关系远远胜于父女。转眼又到了金秋。连娣和阿祥依然在寻找着各自的亲人。可他们发现,在这条寻亲路上,他们都有了一个有缘人。

去年年底,吴阿祥偶尔得知余杭有个老人,曾经送走过一个女儿,年纪与连娣相仿,他立刻打电话告诉连娣,让她与对方见见面。阿祥陪着连娣一同找到了那位老人的家,虽然这次寻找最终因为年龄和生日不符,失望而归,但连娣的心里始终是暖暖的。

今年6月18日是父亲节。阿祥显得特别高兴。连娣抱着她3岁的女儿唐怡,带着礼品专程去探望“父亲”。“外公”在春节的时候就已经见过小唐怡了,小小年纪,又蹦又跳,惹得“外公”笑弯了腰。当时小家伙冲着“外公”要压岁钱,阿祥抱过“外孙女”,给了个大红包,一家人沉浸在天伦之乐中。

连娣到现在为止,仍然喊阿祥的大儿子为“大哥”,阿祥一家人都待连娣很好。“父亲”吴阿祥总给连娣的两个孩子买东西,特别看到那个小外孙女,老人常常会把“我的心肝宝贝”挂在嘴上。老人家对她那么好,连娣总觉得有点收受不起,但她继而一想,这也许就是父亲对小辈最真挚的关爱吧。

 

上一条
换水女工
最新
经典文集 Copyright © 2010-2021 备案号:蜀ICP备2022011028号-1